2017 年,正當大陸企業響應國家號召,走出國門、朝國際化 邁進時,突然間政策轉向,無論是安邦,還是復星或萬達、恆大、融創或佳兆業,一夜間官方下令要嚴控海外投資。
這裡面的故事很曲折,也很精彩,有官方政策的瞎折騰,一會東一會西的,也有企業家耍心眼,官商勾結,撈取個人利益,或為利益集團充當白手套。
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官網上有一篇綜述文章《中國企業「走出去」發展戰略》,文中說,中國政府在上世紀末提出「走出去」的發展戰略。
「走出去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,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化和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,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,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重大選擇。但在這之前,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與國際化經營方面,已經開始了廣泛的嘗試,並且達到了一定規模。總體上看,中國企業實施「走出去」戰略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是1949 至 1978 年,中國的各專業外貿總公司先後 在巴黎、倫敦、漢堡、東京、紐約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國際大都市設立海外分支機構,建立了一批貿易企業,以及一些遠洋運輸和金融等方面的企業。
第二階段是1979 至 2000 年,主要以貿易型為主的投資發展階段,最早如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、中國五礦進出口總公司、上海機械進出口公司等。
1990 年代,大中型生產企業和綜合型 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開始加入中國跨國公司行列,如首都鋼鐵總公司、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、深圳賽格公司等。
截至1992 年底,中國各類企業已在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4117 家合資、獨資和合作經營企業,中方投資總額達40多億美元。如首鋼祕魯鐵礦項目中方投資達 1.2 億美元。
由於90年代初出現了經濟發展過熱、投資結構不合理、物 價上漲過快等現象,從1993 年開始,國家對經濟進行調整和整 頓,適當緊縮銀根,海外投資的發展迅速開始放慢。在這六年間,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12.78 億美元,批准設立海外企業1500 家 左右。 第三階段是從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。伴隨大量外資企業湧入,中國經濟開始全面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。
中國政府提出「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」的開放戰略,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時期。 特別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使歐美國家失業率上升、企業 資金困難、業務收縮、資產價格暴跌,歐美國家紛紛為中國企業投資打開了大門,為中國企業「走出去」發展提供了更大機遇和空間。
加入 WTO 以來,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不到 10 億美元,增長 到 2014 年突破1400 億美元,首次超過吸引外資,成為資本淨輸出國。
這時走出去有幾種目的:為獲得市場;為獲得技術;為獲得資源;為優化資源配置;為產業升級等。當然作為官方報導,文章不會提到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資金外逃,或洗黑錢。
英國BBC 2015 年5月也報導說,中國政府的政策鼓勵為企業對外投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。中國商務部於2014 年9 月份頒布的商務部令《境外投資管理辦法》,進一步簡化了大陸企業對外投資的審批監管流程,加快境外投資發展。辦法不僅在審批時間上提高了效率,而且在審批制度上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根本性變革。
於是,安邦、萬達、恆大、融創、復星、佳兆業等民營企業開始大舉進軍海外。當然,這裡面有王健林那樣的雄心,要充當世界第一;也有吳小暉那種趁機資金外逃,掏空大陸經濟,為自己謀後路。這些公司的負債率有的高達300%以上。
這種「錢在海外,債留中國」的投資方式,令習近平政府非常不安,因為近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急速下降,資金外逃十分嚴重,於是就有了吳小暉被抓、王健林賤賣還債等一系列故事發生了。